2007.03.05

大齋期第二主日--遠景下的眼前

 
  
 

大齋期第二主日

講題:遠景下的眼前

經課:創世記15:1-12,17~18;
腓立比書3:17-4:1;
路加福音13:31-35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今天我們的節期來到大齋節期的第二個主日,在大齋期我們常強調,這是一個朝聖之旅。朝聖的意思是我們要尋求更深地親近上帝,像今天啟應文所說的:主啊,祢的面我們要尋求!我們尋求主的面,可以得著祂的榮耀,因為祂是在我們生命源頭的主,是與我們生命的意義有關的。

另外,強調這是一段旅程,表示重點在於行程的過程。我們在這過程中,能夠有機會更認識自己。所以,整個節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我們尋求更認識上主,我們也希望這個時候更認識我們自己。

亞伯蘭的行程:信、接納、立約在今天的經文裡面提到亞伯拉罕,在他改名之前,叫亞伯蘭。我們讀創世記的時候可以發現,有關亞伯拉罕事蹟的記載裡面,多次提到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就像今天我們所讀的十五章經文之前,第十二章、十三章,都一再地提到上帝向亞伯拉罕應許,要讓他的子孫非常眾多,讓他成為使眾人蒙福的國度。為什麼要再三的重申這些應許呢?一方面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各種口述傳統的重覆,同時我們也看到,編輯者有意要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事件。這個事件關係到上帝救贖的計劃,上帝救贖的計劃跟祂的創造息息相關,上帝創造的最終完成,也就是救贖的最終完成。這就是上帝永遠的、永恆的終極計劃。

在創世記前面的章節裡面,記載上帝怎麼從混亂中創造天地,人世間又是怎樣進入一個混亂,上帝揀選亞伯蘭開始一個新的歷史的一頁,救贖的歷史就從這個新的揀選來展開。祂給亞伯蘭的應許,是讓他們離開原來家鄉。可是這個應許跟現實有非常大的距離,我們看到上帝應許說:你的子孫、你的後裔將來要像海邊的沙、天空的星星一樣多。這是何等多啊,多到數不盡!可是,現實是亞伯蘭那時候年紀已經老邁,而且膝下沒有子嗣。大家想想,這個應許跟現實有多麼大的差別?祂說,我們要應許一片土地給你,就是在埃及河到幼發拉底河之間;也就是現在巴勒斯坦的地方。可是,我們看到,亞伯蘭不過是個漂流的人,離開他家鄉漂流的人。他的族群都還沒有真正的成立,他怎麼可能去承受那麼大一片,並且住滿著不同族群的土地呢?所以我們看到,現實跟應許之間差距是非常大的。

有時候,亞伯蘭會跟上帝怨嘆或回應,他說:我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的子嗣成為一個大族呢?按照古代近東的規矩,就是,如果我沒有後裔來繼承我的財產,我就讓家裡面最高的僕人總管來繼承我的財產,成為我的子嗣。他想把上帝的應許打個折扣,因為感覺實在差距太遠。我們看到,如果亞伯拉罕沒有這應許的話,如果上帝沒有給他這應許的話,他生活會怎麼樣呢?你覺得他會比較好嗎?還是因為有這個應許,使他有過高的期許,以致他生活在更大的壓力裡面?亞伯蘭如果沒有上帝的應許,沒有呼召他出來,他可能仍留在吾珥這個繁華的都市,他可能老死在那裡,可能就膝下無子。他可能想盡辦法讓他最後的日子能夠歡樂,能夠至少在今生感到舒適,其它都不敢想。因為他一生就是這樣子,沒有更遠的期許了,前面等待的就是人生的盡頭。可是,沒有應許,亞伯蘭的生活、他的世界觀,或他看到的遠景,就不過如此,特別是那個年紀老邁的亞伯蘭。可是,上帝給他一個新的應許,使他看到更遠的遠景,可是也看到更殘酷的現實。

在創世記最強調亞伯拉罕的就是他的信心,所以在今天舊約經課創世記十五章六節有個神學的註解,說到:「因為亞伯拉罕信,上帝就以他為義」。這個註解非常重要,影響一直到新約以來的整個信仰,就是我們熟悉的因信稱義。因為亞伯蘭接納上帝給他的應許,所以上帝也接納他。我們人對上帝接納、接受上帝的應許是信;上帝對人的接納稱義,稱他為義。所以,信仰不是講說我信上帝存在與否,或我信這個上帝會不會行神蹟,這些不過是信仰中一個很小的部份。

真正相信的是─我是否接納上帝為我所安排的命運?我是不是接納我的命運是被安排的?是被一位至高的上帝所安排的?儘管那個遠景與我的現實有很大的距離,在亞伯拉罕而言,應許與現實是存在著誇張大的距離。但是,他仍然接納上帝可能要給他的應許,為他人生的命運有一個安排。所以,他才能離開他的家鄉,離開他熟悉的地方。離開他已經生活了大半輩子,已經習慣的生活起居的地方,開創一個生命的新局。所以這就是信,就是起而行。

創世記是屬於五經的第一部,編輯五經時,他們心中的讀者,怎麼讀這個聖經也是很重要的參考。那時候的人,大概在王朝建國的時候來到應許之地。那時候的以色列人,生下來就是子民,生下來就是選民,他們不用像亞伯拉罕去考慮——要不要接受離開自己的地方。他們生在應許之地,生下來就在族譜中,就是上帝的選民,他們不需要再經歷「信」這一回事。

可是,這些五經的編輯家、或神學家們,把亞伯拉罕的歷史再次拿給當時的讀者,其實也是要求我們現在的讀者應當了解到,信仰是我們不斷要進行的,不斷地去接受、不斷地去觀看,去眺望上帝為我們預備的遠景,也不斷地起身去追尋、去尋找、去改變。

亞伯拉罕的這個信,另一個表現就是在舊約聖經的另一個部份,就是立約。亞伯拉罕獻祭就是一種立約的行為,「信、接納、立約」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付出,奉獻、獻祭是一種付出。他們奉獻的規矩在聖經的記載是跟古代近東的習慣相同的,君主跟這些屬主的諸侯或外邦人立約的習慣是相同的,把牲畜分成兩邊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學習付出,而且下定決心立約,上帝也用當時的習慣讓他知道上帝悅納他的奉獻。這就是他信心生活的開始。當我們願意接納上帝為我們所安排的人生,就是接納上帝為我們所安排的,可能是超過我們眼前的意義的事情,既而認真地去追尋。這就是亞伯拉罕提供的一個信仰的意義。

另一種試探

今天福音書的經課提到耶穌,在上主日談到的重點是耶穌受試探,祂被聖靈引到曠野,魔鬼試探祂說:祢是有任務來到世界上的,最好不受痛苦就能完成上帝的任務。其實,上帝要耶穌達到救贖計畫的重要過程,就是要透過受苦。魔鬼希望耶穌不要受苦就能達到這個效果。這也是魔鬼常常給我們的一個挑戰,或者一個誘惑。我們都希望得到某種信仰的境界,我們都希望得到某種幸福的果實或幸福的生活,但我們都想付最少的代價。

但是,這個禮拜講到耶穌遇到另外一個試探、另外一個阻擋,就是有人告訴祂,一些比較友善的法利賽人來告訴耶穌,主動來跟祂打小報告說,希律王想要殺祂。耶穌那時候正處於一個接近希律王管轄的地方,很容易就可以逮補祂或殺祂,這是一個生命的威脅。但在耶穌當時的回答裡面我們看到,祂看到的並不是眼前的危險,並不是眼前的威脅。祂看到的是一個更遠的遠景,祂看到的是更大的威脅,就是整個耶路撒冷城,有一天要成為荒場。因為百姓的無知,因為他們種種生活的結果,就會帶來一個災難。所以祂回答他們的時候,也不是在乎祂眼前生命的危機,祂在乎祂自己的任務跟使命。祂再三地講,祂要經過今天、明天、後天,祂要強調的就是祂的受苦與復活。祂必須通過受苦,才能帶來復活的榮耀。這是上帝救贖計畫一個重要部份。耶穌關心的是更大的遠景,在這些經文裡面,特別用了一個異象,就是說,祂其實很想招聚耶路撒冷的人,很想保護他們,很想把最好的帶給他們。就好像母雞的翅膀能夠保護小雞一樣。近代女性主義的神學家,常常講說聖經裡面太多從父系社會所來的字眼,太多對上帝或對耶穌的形容是從男性角度來的。這節經文正好是以陰性的角度,講到耶穌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關懷祂的子民。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經文。我們看到耶穌在對答的裡面,祂有祂現實的困境,也知道在前方的任務。


結語:地上的事與天上的事

今天還有另外一位作家,就是保羅,保羅在腓立比書的教訓裡面,讓我們也看到類似的一個分別。他提到有一些人是與十字架為仇敵的,這個形容是聖經一慣的語法,用一種非常誇張的語法,就好像跟十字架的生活或思考的模式是對立的。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呢?這種情況是以地上的事為念,只顧到他眼前的,只顧到他眼前所要面對的事情,只顧到眼前的生存、肚腑的需要。

他隱約也提到天上的事,天上的事不是指我們要什麼時候上天堂、我們要如何得到極樂的世界。所謂天上的事,更重要的是想到一個遠景,就是上帝救贖的計畫是與我們每個人有關,是與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關係的。我們的生活也與這個計劃有關,就好像耶穌與這個計劃有關,亞伯拉罕也與這個計畫有關是一樣的。

所以今天經課鋪陳下來,是要我們了解到,雖然我們很多人就像大衛王朝時期的人在讀五經的時候,很多人都是生而為選民,生下來就是信徒的;或我們在座很多人都是某種程度上已經接受了這個信仰。但是,有種情況可能像是以前先知所提醒的,就是身在選民當中,卻不相信上帝有這個遠景給你,不相信上帝有應許給你,不相信上帝給你的應許跟你的現實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是個信心的距離,是我們的信心在這個旅程當中,能夠不斷去補滿這個差距,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靠著信心不斷地往前走,直到在這旅程當中我們對上帝有更多的認識,對我們自己有更多的認識。

而且,我們教會做為一個信仰的群體,也是在這個救贖的計畫裡面有份。在這大齋期的時候,我們也一起去面對、去思考我們在上帝的計畫裡面,我們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也由心裡去接納我們的命運、我們人生前途的安排在上帝的手中,而且祂為我們已經有美好的應許。願上帝祝福各位,我們一起來禱告。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