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1

顯現節後第四主日-愛的使命與開闊

 
  
 

顯現節後第四主日-愛的使命與開闊


經課:耶利米書1:4-10;哥林多前書13:1-13;
路加福音4:21-30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郭秀齡姊妹




前言

  本主日仍然在顯現節的節期當中,顯現節期一方面是紀念基督向世人展現祂各樣的任務、祂的榜樣、祂的行逕、祂的生活;另一方面,顯現節也是等候和預備,預備大齋節期的來臨。

彌賽亞的任務

  今天福音書的經課裡面,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在家鄉不受歡迎的事件,可是路加福音的記載非常特別,跟其它福音書有明顯不同的地方。在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都記載耶穌彷彿已經傳道了一陣子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在別的地方受歡迎,可是在自己的家鄉卻反而受到唾棄。

  可是路加卻在路加福音的一開始就記載此事,好像耶穌剛出來的時候,受洗、到曠野受試探,接著,祂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拿撒勒,祂到那裡的會堂裡面。其實這段經文跟上禮拜的經課是息息相關的,但我們上禮拜證道的主題重點是在書信部分。我們看到耶穌在會堂裡面唸了一段以賽亞書的經文,唸完之後,祂把書信交還給管會堂的。路加福音把這段擺在福音書的最開頭,同時也揭示了耶穌向世人彰顯祂的任務和使命。所以,以賽亞書這段經文就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路加福音的記載跟其它福音書還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其它的福音書記載耶穌是一開始就對耶穌不歡迎;可是路加福音中群眾卻好像一開始都還蠻接受耶穌的;並且覺得祂講話很希奇,覺得祂是約瑟的兒子卻能夠講出這樣的話來。可是不久之後,百姓就突然間翻臉,不喜歡祂所講的,要把祂推到城外,推到山崖外去。  我們必須參考上週的經課,耶穌到底講了些什麼而引起如此大的風波呢?其實耶穌是唸了一段以賽亞的經文,祂說:「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了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主悅納人的禧年。」路加記載耶穌講完這段經文後,就把經卷交還給管會堂的人。以前在會堂裡面,拉比講道不是講自己的話,是把聖經的話擺在一起,變成他們的信息。

  耶穌唸這段經文的時候,有幾個地方猶太人不是很理解的。第一,祂很明顯的是引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的經文。可是耶穌並沒有一直順著把它繼續唸下去,因為在那裡講到上主的禧年,同時也是耶和華的日子,那也是一個報仇的日子─耶和華審判那些曾經欺負過以色列人的敵人。然而耶穌並沒有引用這一段,而且耶穌還夾雜著另外一段,就是以賽亞書第五十八章其中的一節,「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卻不懲罰那些周圍的列邦,可見耶穌在使用經文上是有選擇的。所以,當祂唸完這個經卷的時候,大家覺得希奇,大家不明白,希望等祂講解。

  可是,祂在講解的時候,卻引發了眾怒,因為祂舉了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是講到列王記裡面,以色列人早期的兩位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他們都是行動的先知,沒有留下著述,所以他們的行動就格外的重要。列王記記載他們的兩個行動,特別被耶穌拿出來引用。第一個就是以利亞在逃亡的時候,他預言天不下雨,亞哈王要找他、追殺他。他沒有躲在任何一個以色列人的家裡,他卻躲在外邦的一個婦女、一個寡婦的家裡,不僅躲在那裡,甚至醫好她的孩子。另外,以利沙也是,列王記記載以利沙的時候,他沒有醫好任何一個本族的大痲瘋病人,列王記偏偏記載了常常欺負他們的亞蘭人,也就是敘利亞人,這敵國的元帥得了大痲瘋,竟然被醫治好了。

  耶穌強調這兩個例子,百姓就更了解祂的心意了。祂根本就是一個外邦人的同情者,根本就不是忠於他們心中所盼望的,以及他們所一直以來所期待的那個彌賽亞。耶穌講話很刺激到他們,說什麼先知要醫治自己的地方,祂心知他們一定會這樣想,可是祂卻舉這兩個外邦人得恩典的例子,要讓他們把眼光看遠一點。但是百姓不領這個情,把祂帶到山崖上,存心把祂推下去,可是耶穌卻從他們─這群極其憤怒的人中間走了過去。

  耶穌一開始就揭櫫了祂的任務、祂的使命,就好像今天舊約經課提到的耶利米。今天的經課強調耶利米就職為先知的一段經文。耶利米被上帝選召做先知,他剛開始推辭說自己年幼,可是上帝還是執意讓他去萬國宣佈上主的信息。不是只有到猶大,也不是只有到以色列,他將來還要把這信息帶到萬邦去。

  其實,古時候的經典裡面,常常有這樣的伏筆。從亞伯蘭開始,透過這個民族、透過他們的苦難、透過跟上帝的立約,其實是要把福份帶給萬邦萬族的。可是過去以色列人或猶太人讀經的時候,看到的是彌賽亞要來,要他們得釋放、要他們的民族自己得到拯救。他們很少想到外邦人的問題,外邦人在他們的眼中只是一個仇敵。對耶穌革命性地宣告祂的使命的記載,路加是福音書裡面最傳神的,他不把重點放在先知在本鄉本土不受人歡迎是必然的事情上,他把重點放在耶穌的使命跟任務是不迎合當時主流價值以及族人的主流思想上。耶穌要他們把眼光看得更遠一點,要讓他們知道,上帝的福份是要他們有一個更寬容的心,這樣上帝的國才能真正的實現。


愛的開拓

  耶穌的任務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反省呢?今天書信經課是最有名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愛篇,這是很多人很喜歡的經文,在座很多人都會背,而且在婚禮中這是必選的詩歌。保羅在講到愛的時候,不只是論及人與人之間的愛而已。他是論及在一個教會裡面,各肢體之間在合作的時候,在貢獻上帝所給你的恩賜的時候,你要有愛。另外,他說你在賙濟窮人時要有愛,在服務他人的時候,你心中也要有愛,有一種包容,有一種要認真地去對待周圍的人的愛。愛在聖經的教導,絕對不僅止於在婚姻中,或在團契裡面、或在教會裡面,它要求我們對外面有更多的注意,要求我們對外在的需要有更多的關注。所以,要把愛推展出去,這就是耶穌的使命,也是要達成天國重要的起步。

  我們都知道去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一位巴基斯坦經濟學者,他用窮人銀行的方式,使得一些窮人可以借貸,以致於他們的生活可以改變。可是這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因為大家只可選一位而沒有選他。他就是有名的合唱團U2的主唱Bono,他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但他獲得國際特赦組織頒給他良心大使,因為他發起了一個運動,推廣一種紅色的商品,紅色的iPod、紅色的眼鏡……。他的標緻就是戴著一個紅色的眼鏡。他用這些商品籌到了大約上億的基金,去幫助愛滋病患。他用本人有限的力量發起這運動,他的基金幫助了世界上愛滋病醫療研究團體所需要的經費。

  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是由世界展望會寄來的剪報中得知的,這份剪報的題目是引自記者訪問Bono的時候,他措詞有力地說:「Stop!停止下來,你們不要再求上帝祝福你們自己的事了!」

  因為這個世界上,貧富懸殊是越來越大。在這個世界上,上千萬的人還活在飢餓當中,許多的人還沒有基本的生活條件。Bono本身是一個愛爾蘭人,他的父親是基督徒,母親是天主教徒,所以他從小活在父母爭吵之間,對教會非常的反感。可是當他重新回到教會的時候,他卻能最快、最傳神地捉到福音最重要的信息。

  來到教堂的人,不是只單單祈求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只單單祈求你自己堂會的事情,不是只單單祈求我們教派的事情,更不是只單單祈求我們這個宗教的事情。

  真正的信仰,從耶穌的眼睛來看,是要我們透過天國的運動,更加把我們的心開拓出去,使我們接觸到更廣大的人,使我們聽到那些使上帝心痛的聲音。

  上禮拜有人向我介紹一本書,就是一位韓國演藝人員金惠子,所寫的《雨啊,請你到非洲》。她提到自己在世界展望會擔任親善大使的工作,親自到非洲各地去巡迴,目睹很多落後非洲地區的情況,寫了這本書。書裡面講到,在一百個人當中(如果把全世界所有人口變為一百),大多數的人是在飢餓的狀態,更有很多人是在一天當中沒有辦法得到足夠糧食的情況。這就是世界真實的狀況,我們不能用我們的詩歌、用我們的崇拜、用我們各樣的宗教活動,來掩飾這個真實的世界。

  路加很清楚的看到,耶穌在開始祂的使命的時候,祂的工作是跟這些貧窮的人,跟這些受壓制的人,跟這些心靈上、身體上不能得到自由的人在一起,這個福音是跟他們息息相關的。耶穌不但提到一般的人,祂還提到瞎子要能夠看見,也要能夠徹底的溝通。

昨天在國家音樂廳聽過一場演奏,名為「發現不可能」。那是一群有智障╱自閉症、視障的音樂家,在國家音樂廳演奏鋼琴及木笛等樂器。和他們配搭的是國家交響樂團。這些人在人看起來,跟人溝通是很有障礙的,可是這些人也能感受到美、感受到真、感受到善。

結語:使命的繼續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宣告祂起頭的任務,其實是要提醒我們,許多不可能的地方正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等待著我們去耕耘,等待更多人享受上帝創造這個世界所要人享受的。反觀我們現在一般的教會,到底我們能不能掌握到這樣的信息呢?能從中找到教會的使命呢?  近年來教會的各項運動,都是把使命定在我們自身教會的增長,我們汲汲營營,想盡辦法去經營,教會在人數的成長、在堂會數量的增加,透過各樣的教會媒體,這些都變成教會一個重要的目標。

  我們認識到耶穌在闡明祂的任務時,給了我們重要的提醒,要求我們不要迷失在這些數字目標裡面;如果按照那些增長運動的人士的目標,在公元兩千年後我們真的達到了兩萬間教會,增加了上萬的傳道人,可是如果我們失去了我們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將上帝透過基督那使人得以釋放的福音,也就是上帝對人類的愛擴展出去的話,那麼豈不多了許多吵吵鬧鬧的鑼或是鈸一樣嗎?

  讓我們回到信仰最根本的地方,也就是上帝的福音透過耶穌要改變我們、也要透過我們改變這個世界!這是在顯現節的時候,耶穌彰顯祂的任務所給我們最深的一個提醒。但願我們能夠掌握到這樣的信息,知道我們的任務與使命,在一年的開始,能夠認真地調整我們的生活,在信心的群體中,繼續執行基督的使命,將上帝的愛帶給最不能感受到愛的地方。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