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7

復活期第四主日--蕩蕩牧愛澤群羊

 
  
 

復活期第四主日主後二OO六年五月七日

證道主題:蕩蕩牧愛澤群羊

使徒行傳4:5~12約翰一書3:16~24約翰福音10:11~18

證道:龐君華牧師 整理:楊秀惠姊妹

前言

今天來到復活之後的第四個主日,過往教會在復活節之後的第四個主日也稱作是「善牧主日」,就是紀念主作為一個好牧者,是我們的牧人。

所以教會年曆無論是甲、乙、丙年,每到復活期的第四個主日都是以詩篇第23篇作為經課,比喻耶穌做一個好牧者,作為整個信息的主軸。這個主日的主題及經課的內容是要我們思考我們與這位復活的主到底是什麼關係?連續幾個復活期的禮拜我們了解到復活節對我們的重要,耶穌的復活怎樣對我們產生力量。今天更重要的是講到帶來復活力量的主,祂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在今天的經文裡面給了兩個重要的概念,讓我們可以了解上帝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一是牧人與羊之間的關係;另外一個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來比喻我們與主之間的關係。

善牧與群羊

將上帝比做牧者,這不是耶穌特別發明的,在整個以色列歷史裡,他們常常將至高的上帝-耶和華當作他們的牧者。詩篇23篇是很古老的詩歌,提到上帝就好像他們整個族群的牧者,他們經過很多的艱難、很多的困頓,但他們相信作為一個牧者的耶和華,必然會把他們帶到溪水旁的青草地。

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想像,因為在溪水旁與青草地是沒有憂愁的境界,是指向一種平安、沒有缺乏、沒有恐懼的一個印象。他們寫這首詩的時候,或後來在唸這首詩的時候,無論是個人的背景,或整個民族的背景,都會感覺到這是一個重要的期盼,即使在艱難當中,牧者都會引他們到達這樣的境界。

我們要了解,以前牧者的生活及牧養的方式,跟我們現在所想像的並不一樣。我們常常比喻牧者與羊的關係,就如同上帝與我們的關係是非常貼切的。在古時候牧童並沒有去上學,學習如何牧羊,都是從小與羊生活在一起,從小就做牧人,他非常熟悉他的羊群,羊也會認得出他的聲音。在牧放羊群的時候,他不是把牠們圈養起來,每天餵食飼料,為牠們清洗等工作。而是將羊群放養到曠野去,帶牠們到草地,很自然地去吃草。有的時候長期畜牧時,將羊群由甲地帶到乙地,牧人對中間經過的地方、地形都非常的熟悉,他知道什麼地方有草、什麼地方有危險、什麼地方崎嶇,但是卻是適合牧養、鍛鍊羊群的,可以使牠們茁壯。有時必須要讓羊群走在崎嶇的路上,有的時候也要帶領他們避開危險。

一路上非常的小心,他們在趕著羊群的時候最擔心的是不要讓羊群迷失了路。羊一迷失了路,自己不會辨認方向,自己沒有防衛的能力,在充滿危險的曠野中,幾乎篤定成為豺狼的點心。所以牧者在管教羊群時,用杖竿驅趕羊群,好讓牠們走在他所安排的路上。每一條路都是他想過的,他知道由甲地到乙地,再由乙地回來,剛好是一個循環,這些羊群也經歷過這牧人所期許的吃飽了、運動了、滿足了,也接受了很好的空氣。所以牧者非常曉得整個牧羊的程序,跟羊的關係是非常的密切。

古時候以色列人,他們心中巴望的上帝有很多形象,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形象是「主是他們的牧者」。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走過的路看起來好像崎嶇不平,一般人覺得不該要經歷這麼艱難的時候,他們則相信只要這牧者引領著他們,帶領他們走,必然有它們的目的,必然能夠從中得到茁壯。耶穌引用這比喻來講祂自己,祂說「我是好牧者」。牧者不僅要懂得牧羊的常識,更進一步的說牧者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好牧者是必須跟雇工有所區別。在畜牧繁忙的時期,羊特別多時,牧者自己沒辦法帶領時,就會付費請些雇工來幫忙。這些雇工與長時間與羊群一起長大的牧者是不同的。雇工就談好的價錢來完成牧羊人做不完的事。萬一遇到危險的時候,因為羊是屬於牧羊人的,又與牠們熟識,牧人就會捨命的去救他的羊,保護他的羊。當狼來的時候,他不會自己先跑走,他必須要挺身而出。狼有時候會試探人,牠看到人害怕,會更進一步的攻擊;當牧者堅立地站在那裡,狼就不敢進一步去侵犯他,這些羊才能受到保護。尤其行走長程路時,到了夜晚,牧羊人生起火來,讓羊可安歇,自己則必須要警醒,因他怕晚上有人來偷走他的羊,或狼吃掉他的羊。所以耶穌把牧人與雇工做一區分,雇工的心態只是來幫忙做一些零星的工作,而且這些羊對雇工來說不過是一個工作而已,真的遇到危險的時候保命要緊,犯不著為了區區的收入把命都賠上。但是真正的牧者不是這樣的,耶穌說一個真正的牧者,不但要保護這些羊群到一個捨命的地步,更要懂得照料;照料的工作不只是一項差事,或專業的工作,照料是一種關顧的心,一種關懷,他「顧念他的羊」。

在我們過去的神學訓練裡面,在實踐神學或牧養神學的課目裡,有一個科目叫做「教牧關懷」或「教牧關顧」(pastoral care)。因為同是牧者,冠上牧者這抬頭,就是要比照耶穌對羊的態度。pastoral care告訴我們如何去care,去關心他的羊。後來有些課取代這科目或在內容上做了調整,如教牧諮商或教牧協談(pastoral counseling)等;這和之前的教牧關懷不太一樣,教牧關懷雖然也有教導一些協談的技巧,如要了解怎樣與人談話;要聆聽別人話裡面真正的感觸;要知道不同的情況,用什麼方式來跟這些帶著傷痕與需要關顧的人交談,幫助與支持他們走過生命的陰霾。這些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技巧,現代的教牧協談更多是要我們要去了解這是各種心理分析的理論,或是各種治療的方法。我們要在什麼情況下用所謂的完型治療,在什麼情況下用家族治療。其實這些知識都是有必要了結的,但是關懷的事奉卻不是依靠這些專業的技巧,因為關懷重點是一種牧者的心懷。關懷者不是以自己有什麼「技巧」、「訓練」來服事這些人,正好相反,教牧的關懷是以自己所「沒有」、所「無助」的負傷的經歷,來支持一位同樣是無助的對象。如當我們面對臨終的人,在他們生死交關的時候,他們此刻需要的不是一種保持距離的技巧性的對待,此刻他們需要的是愛,用愛來消除恐懼,愛使他們有勇氣去面對一個未曾經驗的前途。我們與他們一同面對上帝的應許就是那「溪水旁的青草地」,也就是我們的好牧人要捨命領我們到達的歸宿。

然而,很可惜現在在許多牧者的談話中,不再像過去那樣稱呼我們服事的對象為「我的會友如何….」或者說「我牧養的羊….」。代之以「我的當事人如何如何.…」,「我的案主如何如何….」。這都是側重協談後所產生的觀念,把原先牧養的對象,當作治療的對象;過去這種教牧關顧的訓練,一再地強調我們要小心,我們與協談諮商師、社工是不一樣。諮商師與社工在上班的時候才開始照顧,在你的「應診」時間內,他與你有契約contract的關係,當你離開的時候,這契約的關係就消失了。

但是牧養與羊的關係是一種盟約covenant的關係,好像上帝與人締約,我們要去實踐這立約的關係,不分天候,也不分時間,但是也不是出於一種無奈,是要出於一種真正關懷的心,這種心不僅要在牧者身上顯示出來,且要在會友身上學會彼此相愛,把這種關懷顯示出來。

耶穌對愛的標準非常高,要愛到捨命。愛本身就是一件付出的事情,大家都會問「愛」與「被愛」哪個幸福?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有的時候付出就是一種幸福,肯付出「愛」本身就是一種付出。耶穌所講最高的愛,是愛到付出到捨命。人能夠把獨一的不可取代的東西奉獻出來,那是最珍貴的。生命是人唯一能夠掌握的,氣息沒有了生命也就不再。所以耶穌是牧者的典範,所以的牧者也向範,所有的牧者也向祂學習,向祂支取愛人的力量,才能從事牧職。

上主的兒女

除了羊與牧人的關係,耶穌也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來必比喻我們與祂的關係。羊是被動的,只要跟著牧人走,就可得到好的照料,雖然路程稍微艱難,卻可完全的放心,因為路程都設計好了,只要順從就可。所以在今天的經文中有另一個類比,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來補充牧者與羊的關係。

通常子女在被照料的過程中不斷的成長。一個好的子女是應該懂得回饋的。在所有的心理發展理論裡面,都知道家庭的重要性,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細心的照料,形象就很健康。在被愛包圍著的環境中成長,待長大後也能夠真心的付出去愛人,有一個健康的形象,對自己也有自信,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

子女最成熟的表現,除了能對別人付出之外,也懂得體諒父母的心,我們看這孩子成熟否,就看到他能體諒父母與否。許多人是到了自己做父母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才真的了解父母是怎樣的辛苦,他們當時是怎樣的睡眠不足,完全把重點放在兒女的身上。不成熟的子女不了解父母的苦心。所以用父母與子女的類比,其重點是擺在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毋庸置疑的。當健康的愛臨到子女的身上,就會有健康的成長。所謂健康的成長就是負責任、顧念父母、在成長中能愈來愈像他的父母一樣能夠去愛

復活的主與我們

在復活節之後的今天,我們做了這兩個的比喻來類比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這位復活的主,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遠離我們,而是跟我們有一種深層的關係,這位復活的主至今一直不斷地在工作。在今天使徒行傳的經課裡講到,彼得醫治一個殘廢的人,他不是靠自己,他說: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聖經裡面強調「拿撒勒人耶穌的名」的時候,他是講到那位耶穌,在歷史中真正出現的那位耶穌。拿撒勒人是指耶穌出生的地方,表示我們不是講一個傳奇,也不是在講一個虛構的人物,而是的確在歷史中出現過的耶穌,這個歷史的人物其復活的事件,至今一直影響我們;就好像這些使徒們為耶穌作的見證。早期教會額外的有能力,因為他們就是以復活基督的力量帶領當時的人,所以告訴那些長官說我不是靠別的,我是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而且這個名不只是使人得到身體上的醫治,他是使人得到救贖的唯一生命。靠著這位復活的耶穌(的名),成為我們生命轉變唯一的救贖,這是我們信仰的基石,是復活的基督的教會的根基。這個基石同時也是絆倒人的石頭,因為它會誘惑我們放棄這個不受歡迎的基礎。但是如果不是以這個基礎所建立的一切的信仰,都不會帶來生命轉變的力量,也無從找到生命終極的意義。因為這是從天上所賜,上主蕩蕩之愛的計畫。

基督教的信仰有時會惹人不喜歡,就是因為常常堅持這樣的信仰,於是被認為有很強的排他性。但是如果不以此為基礎的話,我們就不能算是基督教的信仰。因為在這些經文裡面,它使我們很難去迴避,上帝藉著耶穌所指示給我們的道路路,也是我們唯一可走的路,因為復活的主所彰顯的路是祂經歷過死亡,又能夠戰勝死亡之後所宣告的路,是好牧人以捨命之愛,來安排祂的羊群所必須經歷的路。

今天經文提出了復活的主與我們的關係,然而我們要如何回應上帝呢?我們要將祂是在我們生命裡面所賜下的愛與生命的力量發揮出來,使我們不斷的成長,以致我們能夠完全的像天父一樣,完全的達到上帝所要求的那種素質。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