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5

大斋期第二主日--远景下的眼前

 
  
 

大斋期第二主日

讲题:远景下的眼前

经课:创世记15:1-12,17~18;
腓立比书3:17-4:1;
路加福音13:31-35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郭秀龄姊妹
前言

今天我们的节期来到大斋节期的第二个主日,在大斋期我们常强调,这是一个朝圣之旅。朝圣的意思是我们要寻求更深地亲近上帝,像今天启应文所说的:主啊,祢的面我们要寻求!我们寻求主的面,可以得著他的荣耀,因为他是在我们生命源头的主,是与我们生命的意义有关的。

另外,强调这是一段旅程,表示重点在于行程的过程。我们在这过程中,能够有机会更认识自己。所以,整个节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就是我们寻求更认识上主,我们也希望这个时候更认识我们自己。

亚伯兰的行程:信、接纳、立约在今天的经文里面提到亚伯拉罕,在他改名之前,叫亚伯兰。我们读创世记的时候可以发现,有关亚伯拉罕事迹的记载里面,多次提到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就像今天我们所读的十五章经文之前,第十二章、十三章,都一再地提到上帝向亚伯拉罕应许,要让他的子孙非常众多,让他成为使众人蒙福的国度。为什么要再三的重申这些应许呢?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各种口述传统的重覆,同时我们也看到,编辑者有意要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这个事件关系到上帝救赎的计划,上帝救赎的计划跟他的创造息息相关,上帝创造的最终完成,也就是救赎的最终完成。这就是上帝永远的、永恒的终极计划。

在创世记前面的章节里面,记载上帝怎么从混乱中创造天地,人世间又是怎样进入一个混乱,上帝拣选亚伯兰开始一个新的历史的一页,救赎的历史就从这个新的拣选来展开。他给亚伯兰的应许,是让他们离开原来家乡。可是这个应许跟现实有非常大的距离,我们看到上帝应许说:你的子孙、你的后裔将来要像海边的沙、天空的星星一样多。这是何等多啊,多到数不尽!可是,现实是亚伯兰那时候年纪已经老迈,而且膝下没有子嗣。大家想想,这个应许跟现实有多么大的差别?他说,我们要应许一片土地给你,就是在埃及河到幼发拉底河之间;也就是现在巴勒斯坦的地方。可是,我们看到,亚伯兰不过是个漂流的人,离开他家乡漂流的人。他的族群都还没有真正的成立,他怎么可能去承受那么大一片,并且住满著不同族群的土地呢?所以我们看到,现实跟应许之间差距是非常大的。

有时候,亚伯兰会跟上帝怨叹或回应,他说:我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子嗣成为一个大族呢?按照古代近东的规矩,就是,如果我没有后裔来继承我的财产,我就让家里面最高的仆人总管来继承我的财产,成为我的子嗣。他想把上帝的应许打个折扣,因为感觉实在差距太远。我们看到,如果亚伯拉罕没有这应许的话,如果上帝没有给他这应许的话,他生活会怎么样呢?你觉得他会比较好吗?还是因为有这个应许,使他有过高的期许,以致他生活在更大的压力里面?亚伯兰如果没有上帝的应许,没有呼召他出来,他可能仍留在吾珥这个繁华的都市,他可能老死在那里,可能就膝下无子。他可能想尽办法让他最后的日子能够欢乐,能够至少在今生感到舒适,其它都不敢想。因为他一生就是这样子,没有更远的期许了,前面等待的就是人生的尽头。可是,没有应许,亚伯兰的生活、他的世界观,或他看到的远景,就不过如此,特别是那个年纪老迈的亚伯兰。可是,上帝给他一个新的应许,使他看到更远的远景,可是也看到更残酷的现实。

在创世记最强调亚伯拉罕的就是他的信心,所以在今天旧约经课创世记十五章六节有个神学的注解,说到:「因为亚伯拉罕信,上帝就以他为义」。这个注解非常重要,影响一直到新约以来的整个信仰,就是我们熟悉的因信称义。因为亚伯兰接纳上帝给他的应许,所以上帝也接纳他。我们人对上帝接纳、接受上帝的应许是信;上帝对人的接纳称义,称他为义。所以,信仰不是讲说我信上帝存在与否,或我信这个上帝会不会行神迹,这些不过是信仰中一个很小的部份。

真正相信的是—我是否接纳上帝为我所安排的命运?我是不是接纳我的命运是被安排的?是被一位至高的上帝所安排的?尽管那个远景与我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在亚伯拉罕而言,应许与现实是存在著夸张大的距离。但是,他仍然接纳上帝可能要给他的应许,为他人生的命运有一个安排。所以,他才能离开他的家乡,离开他熟悉的地方。离开他已经生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的生活起居的地方,开创一个生命的新局。所以这就是信,就是起而行。

创世记是属于五经的第一部,编辑五经时,他们心中的读者,怎么读这个圣经也是很重要的参考。那时候的人,大概在王朝建国的时候来到应许之地。那时候的以色列人,生下来就是子民,生下来就是选民,他们不用像亚伯拉罕去考虑□□要不要接受离开自己的地方。他们生在应许之地,生下来就在族谱中,就是上帝的选民,他们不需要再经历「信」这一回事。

可是,这些五经的编辑家、或神学家们,把亚伯拉罕的历史再次拿给当时的读者,其实也是要求我们现在的读者应当了解到,信仰是我们不断要进行的,不断地去接受、不断地去观看,去眺望上帝为我们预备的远景,也不断地起身去追寻、去寻找、去改变。

亚伯拉罕的这个信,另一个表现就是在旧约圣经的另一个部份,就是立约。亚伯拉罕献祭就是一种立约的行为,「信、接纳、立约」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付出,奉献、献祭是一种付出。他们奉献的规矩在圣经的记载是跟古代近东的习惯相同的,君主跟这些属主的诸侯或外邦人立约的习惯是相同的,把牲畜分成两边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学习付出,而且下定决心立约,上帝也用当时的习惯让他知道上帝悦纳他的奉献。这就是他信心生活的开始。当我们愿意接纳上帝为我们所安排的人生,就是接纳上帝为我们所安排的,可能是超过我们眼前的意义的事情,既而认真地去追寻。这就是亚伯拉罕提供的一个信仰的意义。

另一种试探

今天福音书的经课提到耶稣,在上主日谈到的重点是耶稣受试探,他被圣灵引到旷野,魔鬼试探他说:祢是有任务来到世界上的,最好不受痛苦就能完成上帝的任务。其实,上帝要耶稣达到救赎计画的重要过程,就是要透过受苦。魔鬼希望耶稣不要受苦就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也是魔鬼常常给我们的一个挑战,或者一个诱惑。我们都希望得到某种信仰的境界,我们都希望得到某种幸福的果实或幸福的生活,但我们都想付最少的代价。

但是,这个礼拜讲到耶稣遇到另外一个试探、另外一个阻挡,就是有人告诉他,一些比较友善的法利赛人来告诉耶稣,主动来跟他打小报告说,希律王想要杀他。耶稣那时候正处于一个接近希律王管辖的地方,很容易就可以逮补他或杀他,这是一个生命的威胁。但在耶稣当时的回答里面我们看到,他看到的并不是眼前的危险,并不是眼前的威胁。他看到的是一个更远的远景,他看到的是更大的威胁,就是整个耶路撒冷城,有一天要成为荒场。因为百姓的无知,因为他们种种生活的结果,就会带来一个灾难。所以他回答他们的时候,也不是在乎他眼前生命的危机,他在乎他自己的任务跟使命。他再三地讲,他要经过今天、明天、后天,他要强调的就是他的受苦与复活。他必须通过受苦,才能带来复活的荣耀。这是上帝救赎计画一个重要部份。耶稣关心的是更大的远景,在这些经文里面,特别用了一个异象,就是说,他其实很想招聚耶路撒冷的人,很想保护他们,很想把最好的带给他们。就好像母鸡的翅膀能够保护小鸡一样。近代女性主义的神学家,常常讲说圣经里面太多从父系社会所来的字眼,太多对上帝或对耶稣的形容是从男性角度来的。这节经文正好是以阴性的角度,讲到耶稣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关怀他的子民。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经文。我们看到耶稣在对答的里面,他有他现实的困境,也知道在前方的任务。


结语:地上的事与天上的事

今天还有另外一位作家,就是保罗,保罗在腓立比书的教训里面,让我们也看到类似的一个分别。他提到有一些人是与十字架为仇敌的,这个形容是圣经一惯的语法,用一种非常夸张的语法,就好像跟十字架的生活或思考的模式是对立的。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这种情况是以地上的事为念,只顾到他眼前的,只顾到他眼前所要面对的事情,只顾到眼前的生存、肚腑的需要。

他隐约也提到天上的事,天上的事不是指我们要什么时候上天堂、我们要如何得到极乐的世界。所谓天上的事,更重要的是想到一个远景,就是上帝救赎的计画是与我们每个人有关,是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我们的生活也与这个计划有关,就好像耶稣与这个计划有关,亚伯拉罕也与这个计画有关是一样的。

所以今天经课铺陈下来,是要我们了解到,虽然我们很多人就像大卫王朝时期的人在读五经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生而为选民,生下来就是信徒的;或我们在座很多人都是某种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这个信仰。但是,有种情况可能像是以前先知所提醒的,就是身在选民当中,却不相信上帝有这个远景给你,不相信上帝有应许给你,不相信上帝给你的应许跟你的现实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是个信心的距离,是我们的信心在这个旅程当中,能够不断去补满这个差距,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靠著信心不断地往前走,直到在这旅程当中我们对上帝有更多的认识,对我们自己有更多的认识。

而且,我们教会做为一个信仰的群体,也是在这个救赎的计画里面有份。在这大斋期的时候,我们也一起去面对、去思考我们在上帝的计画里面,我们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也由心里去接纳我们的命运、我们人生前途的安排在上帝的手中,而且他为我们已经有美好的应许。愿上帝祝福各位,我们一起来祷告。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