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1

显现节后第四主日-爱的使命与开阔

 
  
 

显现节后第四主日-爱的使命与开阔


经课:耶利米书1:4-10;哥林多前书13:1-13;
路加福音4:21-30
证道:庞君华牧师 整理:郭秀龄姊妹




前言

  本主日仍然在显现节的节期当中,显现节期一方面是纪念基督向世人展现他各样的任务、他的榜样、他的行迳、他的生活;另一方面,显现节也是等候和预备,预备大斋节期的来临。

弥赛亚的任务

  今天福音书的经课里面,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家乡不受欢迎的事件,可是路加福音的记载非常特别,跟其它福音书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在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都记载耶稣彷佛已经传道了一阵子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别的地方受欢迎,可是在自己的家乡却反而受到唾弃。

  可是路加却在路加福音的一开始就记载此事,好像耶稣刚出来的时候,受洗、到旷野受试探,接著,他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拿撒勒,他到那里的会堂里面。其实这段经文跟上礼拜的经课是息息相关的,但我们上礼拜证道的主题重点是在书信部分。我们看到耶稣在会堂里面念了一段以赛亚书的经文,念完之后,他把书信交还给管会堂的。路加福音把这段摆在福音书的最开头,同时也揭示了耶稣向世人彰显他的任务和使命。所以,以赛亚书这段经文就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路加福音的记载跟其它福音书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其它的福音书记载耶稣是一开始就对耶稣不欢迎;可是路加福音中群众却好像一开始都还蛮接受耶稣的;并且觉得他讲话很希奇,觉得他是约瑟的儿子却能够讲出这样的话来。可是不久之后,百姓就突然间翻脸,不喜欢他所讲的,要把他推到城外,推到山崖外去。  我们必须参考上周的经课,耶稣到底讲了些什么而引起如此大的风波呢?其实耶稣是念了一段以赛亚的经文,他说:「上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了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主悦纳人的禧年。」路加记载耶稣讲完这段经文后,就把经卷交还给管会堂的人。以前在会堂里面,拉比讲道不是讲自己的话,是把圣经的话摆在一起,变成他们的信息。

  耶稣念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几个地方犹太人不是很理解的。第一,他很明显的是引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的经文。可是耶稣并没有一直顺著把它继续念下去,因为在那里讲到上主的禧年,同时也是耶和华的日子,那也是一个报仇的日子—耶和华审判那些曾经欺负过以色列人的敌人。然而耶稣并没有引用这一段,而且耶稣还夹杂著另外一段,就是以赛亚书第五十八章其中的一节,「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却不惩罚那些周围的列邦,可见耶稣在使用经文上是有选择的。所以,当他念完这个经卷的时候,大家觉得希奇,大家不明白,希望等他讲解。

  可是,他在讲解的时候,却引发了众怒,因为他举了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是讲到列王记里面,以色列人早期的两位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他们都是行动的先知,没有留下著述,所以他们的行动就格外的重要。列王记记载他们的两个行动,特别被耶稣拿出来引用。第一个就是以利亚在逃亡的时候,他预言天不下雨,亚哈王要找他、追杀他。他没有躲在任何一个以色列人的家里,他却躲在外邦的一个妇女、一个寡妇的家里,不仅躲在那里,甚至医好她的孩子。另外,以利沙也是,列王记记载以利沙的时候,他没有医好任何一个本族的大麻疯病人,列王记偏偏记载了常常欺负他们的亚兰人,也就是叙利亚人,这敌国的元帅得了大麻疯,竟然被医治好了。

  耶稣强调这两个例子,百姓就更了解他的心意了。他根本就是一个外邦人的同情者,根本就不是忠于他们心中所盼望的,以及他们所一直以来所期待的那个弥赛亚。耶稣讲话很刺激到他们,说什么先知要医治自己的地方,他心知他们一定会这样想,可是他却举这两个外邦人得恩典的例子,要让他们把眼光看远一点。但是百姓不领这个情,把他带到山崖上,存心把他推下去,可是耶稣却从他们—这群极其愤怒的人中间走了过去。

  耶稣一开始就揭橥了他的任务、他的使命,就好像今天旧约经课提到的耶利米。今天的经课强调耶利米就职为先知的一段经文。耶利米被上帝选召做先知,他刚开始推辞说自己年幼,可是上帝还是执意让他去万国宣布上主的信息。不是只有到犹大,也不是只有到以色列,他将来还要把这信息带到万邦去。

  其实,古时候的经典里面,常常有这样的伏笔。从亚伯兰开始,透过这个民族、透过他们的苦难、透过跟上帝的立约,其实是要把福份带给万邦万族的。可是过去以色列人或犹太人读经的时候,看到的是弥赛亚要来,要他们得释放、要他们的民族自己得到拯救。他们很少想到外邦人的问题,外邦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一个仇敌。对耶稣革命性地宣告他的使命的记载,路加是福音书里面最传神的,他不把重点放在先知在本乡本土不受人欢迎是必然的事情上,他把重点放在耶稣的使命跟任务是不迎合当时主流价值以及族人的主流思想上。耶稣要他们把眼光看得更远一点,要让他们知道,上帝的福份是要他们有一个更宽容的心,这样上帝的国才能真正的实现。


爱的开拓

  耶稣的任务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反省呢?今天书信经课是最有名的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爱篇,这是很多人很喜欢的经文,在座很多人都会背,而且在婚礼中这是必选的诗歌。保罗在讲到爱的时候,不只是论及人与人之间的爱而已。他是论及在一个教会里面,各肢体之间在合作的时候,在贡献上帝所给你的恩赐的时候,你要有爱。另外,他说你在周济穷人时要有爱,在服务他人的时候,你心中也要有爱,有一种包容,有一种要认真地去对待周围的人的爱。爱在圣经的教导,绝对不仅止于在婚姻中,或在团契里面、或在教会里面,它要求我们对外面有更多的注意,要求我们对外在的需要有更多的关注。所以,要把爱推展出去,这就是耶稣的使命,也是要达成天国重要的起步。

  我们都知道去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一位巴基斯坦经济学者,他用穷人银行的方式,使得一些穷人可以借贷,以致于他们的生活可以改变。可是这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因为大家只可选一位而没有选他。他就是有名的合唱团U2的主唱Bono,他虽然没有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但他获得国际特赦组织颁给他良心大使,因为他发起了一个运动,推广一种红色的商品,红色的iPod、红色的眼镜……。他的标致就是戴著一个红色的眼镜。他用这些商品筹到了大约上亿的基金,去帮助爱滋病患。他用本人有限的力量发起这运动,他的基金帮助了世界上爱滋病医疗研究团体所需要的经费。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是由世界展望会寄来的剪报中得知的,这份剪报的题目是引自记者访问Bono的时候,他措词有力地说:「Stop!停止下来,你们不要再求上帝祝福你们自己的事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贫富悬殊是越来越大。在这个世界上,上千万的人还活在饥饿当中,许多的人还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Bono本身是一个爱尔兰人,他的父亲是基督徒,母亲是天主教徒,所以他从小活在父母争吵之间,对教会非常的反感。可是当他重新回到教会的时候,他却能最快、最传神地捉到福音最重要的信息。

  来到教堂的人,不是只单单祈求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只单单祈求你自己堂会的事情,不是只单单祈求我们教派的事情,更不是只单单祈求我们这个宗教的事情。

  真正的信仰,从耶稣的眼睛来看,是要我们透过天国的运动,更加把我们的心开拓出去,使我们接触到更广大的人,使我们听到那些使上帝心痛的声音。

  上礼拜有人向我介绍一本书,就是一位韩国演艺人员金惠子,所写的《雨啊,请你到非洲》。她提到自己在世界展望会担任亲善大使的工作,亲自到非洲各地去巡回,目睹很多落后非洲地区的情况,写了这本书。书里面讲到,在一百个人当中(如果把全世界所有人口变为一百),大多数的人是在饥饿的状态,更有很多人是在一天当中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粮食的情况。这就是世界真实的状况,我们不能用我们的诗歌、用我们的崇拜、用我们各样的宗教活动,来掩饰这个真实的世界。

  路加很清楚的看到,耶稣在开始他的使命的时候,他的工作是跟这些贫穷的人,跟这些受压制的人,跟这些心灵上、身体上不能得到自由的人在一起,这个福音是跟他们息息相关的。耶稣不但提到一般的人,他还提到瞎子要能够看见,也要能够彻底的沟通。

昨天在国家音乐厅听过一场演奏,名为「发现不可能」。那是一群有智障□自闭症、视障的音乐家,在国家音乐厅演奏钢琴及木笛等乐器。和他们配搭的是国家交响乐团。这些人在人看起来,跟人沟通是很有障碍的,可是这些人也能感受到美、感受到真、感受到善。

结语:使命的继续

  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宣告他起头的任务,其实是要提醒我们,许多不可能的地方正等待著我们去发现,等待著我们去耕耘,等待更多人享受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所要人享受的。反观我们现在一般的教会,到底我们能不能掌握到这样的信息呢?能从中找到教会的使命呢?  近年来教会的各项运动,都是把使命定在我们自身教会的增长,我们汲汲营营,想尽办法去经营,教会在人数的成长、在堂会数量的增加,透过各样的教会媒体,这些都变成教会一个重要的目标。

  我们认识到耶稣在阐明他的任务时,给了我们重要的提醒,要求我们不要迷失在这些数字目标里面;如果按照那些增长运动的人士的目标,在公元两千年后我们真的达到了两万间教会,增加了上万的传道人,可是如果我们失去了我们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将上帝透过基督那使人得以释放的福音,也就是上帝对人类的爱扩展出去的话,那么岂不多了许多吵吵闹闹的锣或是钹一样吗?

  让我们回到信仰最根本的地方,也就是上帝的福音透过耶稣要改变我们、也要透过我们改变这个世界!这是在显现节的时候,耶稣彰显他的任务所给我们最深的一个提醒。但愿我们能够掌握到这样的信息,知道我们的任务与使命,在一年的开始,能够认真地调整我们的生活,在信心的群体中,继续执行基督的使命,将上帝的爱带给最不能感受到爱的地方。

 
     前期索引     上一则     下一则     寄给朋友     回应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页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