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曜郎
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在一個團體中提出建言,或批判性的分析時,你得到的回應常常是"不要論斷"、 "不要批評",所引據的經文就是馬太7章 1-2節。不知道是不是 中國人「以合為貴」的精神價值在背後指導,在團體中我們渴望和諧的關係甚於釐清真相,「謹言慎行」理所當然地成了公務人員的金科玉律,也許我錯了,但我總覺得「就是論事」對我們來說似乎十分的陌生,因此我們可以不管真相,不管事實,和氣圓融成了最高指導原則,既使鄉愿也無所謂。
最近有機會讀到劉清虔先生寫的小書《否定與合理》,這本書其實是在導讀馬庫色寫的書《單向度的人》,馬庫色是誰呢?馬庫色是德裔猶太人,西方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被稱為二十世紀的馬克思、發達工業社會最主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青年造反哲學的創始人;馬庫色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的思想家,在於他對人性深沈的關懷,他並不是個將自己關在象牙塔中的學者,滿足於漫遊在理想世界中為樂,不! 他親眼目睹戰後德國的民不聊生,原本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最後卻以失敗收場,他也感受到百姓在社會中的無力與艱困,就是這些痛苦的觀察促使他去思考。
馬庫色觀察到意識形態是統治者的統治工具,是一種為統治者的利益而制定的虛假意識,但卻被大眾認同;意識形態已經成了資本主義壓抑人性的主要機器,使人必須為了追求「利潤」、「成功」而自願地失去自我意識,自願地順從一套扭曲人性的價值體系,透過「文化工業」,如「電影」與「廣告」,將屬於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輸入人的心中,使人視為理所當然,於是在人的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意識形態,將資本主義以為好的就是好的,以為美的就是美的。
例如塑身廣告,不斷地透過各樣傳媒跟我們說:「姚窕曲線非夢事」、「擁有某種曲線比例就是美與健康」,不只是美並且為你帶來自信,更近一步,「這樣的曲線」不只換來自信,他更會帶來成功與幸福;另外還有教導人如何三十歲以前存第一個一百萬、四十歲以前退休、購買一輛代表身分地位的房車讓你成為 leader among leader,一輛四輪房車不只是車,他象徵行動力(action) 、有願景 (vision ) 與自由(free),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去購買,或有沒有能力去消費,各式傳媒廣告詞已經成了大眾的信仰告白與生活品味。
因為在資本主義的刺激下,瘋狂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購買慾不斷的被刺激,消費= 經濟成長= 富裕的社會 ,這三者不假思索的被劃成等號,電子消費性產品的半生期越來越短,但人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最可怕的就是我們應該可以看見這種意識形態的錯誤,但卻失去批判他的能力;馬庫色以為資本主義塑造出來的意識形態有兩重意義,一是讓人以為存在就是合理就是對的,另一個是科技昌明讓人無法離開科技,甚至不敢反抗科技。這種思想的特徵就是將事實全部侷限於感覺可經驗到的範圍,並且嘗試以經驗事實為基礎去解釋所有的事情。關於「美」與「真理」也同樣侷限在感覺得到的領域,以科學做為衡量一切的尺度。
原本應該提出先知性建言的基督信仰群體,也被涵攝吸納在資本社會主導的意識形態中,我們常常聽見這樣的推銷:「信耶穌後人際關係會改善、家庭生活會和睦、禱告會幫助人神清氣爽,精神充沛,並且讓人看起來年輕美麗、禱告不只是禱告,根據醫學報導,他也有醫療的效果,時常禱告的人比較長壽。」
我們把信仰當手機一樣的操弄它,試著玩弄基督耶穌有多少功能,我們把教會當成是某類型的企業體管理,制式化的課程配套制式化的口號,量產制式化的信徒,以生產養樂多發酵乳的指導法則來指導信仰群體,期待他像乳酸桿菌一樣的分裂成長。因為增長就是成功,這是資本社會的定律。也是許多教會增長學的指導原則。
馬克思說:「人們不了解實際指導他們思考的力量,卻想像思考完全受邏輯和理智力量的支配,思考者一但這樣受到欺騙,便不知道一切思考,特別是關乎他自身的思考,其過程和結果都要受到超乎理智的社會狀況所左右。」馬庫色更進一步發揮,他說︰「當代工業社會是一個新型的極權主義,因為他成功的壓制了這個社會中的反對派與反對意見,壓抑了人們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與超越性的向度,從而使這個社會成了單向度的社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
馬庫色的意思是什麼呢?他的意思是說,生活在極權主義下的人,思考是一元化的,事實上只要出現不一樣的聲音,就會立刻被壓制,單一化的思考模式成為新的意識形態,是大家所信從的,而最糟糕的是長期下來,將使人完全喪失反省與反抗的勇氣;我們越是不敢改革就越認為現實都是合理的,這跟工業社會又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因為而當代工業社會透過技術進步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市井小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與上流權貴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一樣可以吃鮑魚粥暢飲 XO,衣食無缺的過日子,其實生活需要被滿足本來沒什麼不好,只是一但生活需要被滿足後,人們也就安於現狀不期待任何改變,也忘了我們付上的是什麼代價,於是,那種跳脫出現狀,獨立思考的人格意志就漸漸消失了。
這是一種舒服的統治,因為科技進步、生活舒適,一切都是那麼的方便,「科技」成了社會控制與團結的主要力量,人在其中,一切的需要都被滿足,他更消除了社會上的對立,大家都認為這是好的、對的,並不介意這種生活是不是一種極權主義。不管每天是不是必須要九點才能回到家,因為忙碌象徵成功,也不管環境是不是被過度開發,因為,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品質惡化都不是立即性的影響,我們可以繼續在資本社會的框架下,追求卓越與成功,即使精神與時間已被嚴重奴役,大部分的人仍然渾然不知,以為這就是社會,這就是人生的必然,看不到擁有生產工具的當權者不斷在暗中地、超越國界地、史無前例地累積大量的資本,也看不到自己處在被剝削的狀態下,因為我們已將現狀合理化,並賦予正當性,失去反省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
理想上,基督徒的信仰應該具有超越的向度,針對目前的生活處境提出建言,因為我們都是透過「基督」到父那裡去,祂是真理、道路與生命,祂是超越我們卻與我們同在的上帝,但是,一個世俗化的教會也只是單向度社會中眾多單向度團體的其中之一,我們的終極關懷也只是自己小圈圈內的舒適與否;養老乃瀧這家連鎖日本料理店的分店,在1993年以經超過四千多家,現在他們更將五千間分店成為努力的目標;看看台灣的教會,我們提出來的理念跟以營利為目的企業體有什麼不同?我們以自己堂會的成長等同於神國度的擴增,以統計報表來檢驗信仰群體健康與否;教會若能增長、愛上帝的信徒若能增加,理想上當然是好事,但信仰群體更重大的責任是在世上成為燈塔般的見證,有所警覺並且反省,抗衡世俗文化而非與之共舞。
閱讀這本導論,一方面覺得很享受,另一方面有覺得有種隱憂,很享受的原因是在閱讀中隱約撇見我們的信仰可以為現代人提供一個新方向,我們所信的福音可以亙古彌新,仍然是 21 世紀的「好消息」,擔憂的地方是,教會似乎不曉得自己的敵人是誰,本該被教會批判的意識形態反而回過頭來指導教會的宣教策略,本該提供精緻文明抗衡大眾文化的教會,卻反而大量吸納速食文化,以輕、薄、短、小的即溶式教材來餵養信徒,本該具有穩定人心深厚精神資產的教會,也一樣嚮往迅速宣洩情感,能快速滿足的宗教體驗。
馬太福音7章1-2 節教導我們不要論斷人,但卻不是叫我們不去慎思明辨,基督徒的「批判」是為了忠於真理而發出的先知性呼籲,而不是雞蛋裡挑骨頭,「批判」不是刻抵消對手尊嚴議會質詢,「批判」是我們信仰中很重要的成份,因為上帝是我們的「量器」與「尺度」,新舊約中都有很豐富先知傳統在每個時代為上帝呼籲,因為我們的信仰不與現實妥協,超越權貴與既得利益。
你的思考是否有一元化傾向呢? 是不是一點批判就讓你渾身不自在呢? 別忘了! 既得利益與領導中心的渴望就是維持現狀, 期待人人當順民 。請記得耶穌也曾經說過:「我來不是叫地上太平, 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太10: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