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29

[華人社會議題] 香港中學會考現象的反思

作者:陳裕昌
 
  
 

      每年八月都是中學會考放榜的大日子。經過六年小學加上五年中學教育,學生要面對人生的第一次公開考試。從積極角度來看,學生可視之為一次測試自我水平的機會。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中學會考扮演著甄選、淘汱的社會功能,讓有能力升學的學生繼續專上教育,至於成績不佳的學生則需要另覓出路,這本來是平常不過的人生階段,可惜在反智的社會文化下,政府卻以民粹主義的手法去處理,以圖贏得一時的掌聲。

      每年放榜時我們固然找到成績優異的學生,同時卻有數萬名全部科目不合格或只有數科合格的學生,他們的學術水平,包括思維分析、語文應用、學習態度等都可能跟小學或初中的程度相若。這無疑反映了基礎教育的問題,社會投放了不少資源於教育事業,最終換回來的是每年一批又一批的學業失敗者,這無疑是對現行的教育政策的一大諷刺。

      筆者固然同意政府有責任馬上檢討現行教育政策,改善教育質素。但問題是,政府以至社會大眾卻沒有同時要求那些學生自我檢討,教導他們承擔個人責任。考試失敗並非犯大罪,不用受刑罰,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有必要重新檢討自己的能力和態度,不能一句「社會的錯」、「制度的錯」就了事,然後期望政府或社會大眾施以援手,為自己的前途作擔保,包括擔保他們只要願意,便有書讀、有工做。偏偏政府卻不斷投放資源增加學額、開設不同課程,要求企業、大公司聘用這些青年,企圖淡化考試失敗的負面結果,讓這群學生仍然「自我感覺良好」。

      會考放榜前數星期,鋪天蓋地的「關注行動」便展開,社會大眾被迫要全民關注應屆會考的學生,無數的輔導熱線協助情緒困擾的學生,老師、社工、家長、甚至政府官員輪流發言,勉勵學生要自強不息。然後會考放榜當日,家長更四出為成績欠佳的子女找學位,既關注他們的前途,又擔心他們的情緒,間中又不忘痛罵教育政策造成的惡果。但筆者不禁要問,莫非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人連最基本面對困難的能力都沒有?抑或是我們剝奪了他們嘗試的機會?當我們抱怨時下年輕人脆弱之際,又有否想到社會大眾便是造成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呢?

      當社會越進步,生活水平越高,我們便很容易忘記了人的本能便是自決的能力和意願。上帝賜予我們生命的同時,也賦予我們自由意志,讓我們為自己的生命作抉擇。這意味著人有犯錯的可能性,也有改正的能力。中學會考雖然只是一個公開考試,但筆者認為對香港青年人而言,它是一次最早的「成人禮」。跨過它,我們才能打開另一片成長的空間。

 
     前期索引     上一則     下一則     寄給朋友     回應文章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Shared 回首頁http://wf.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