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理宗的牧養與宣教模式,除了根據於法規建制,更重要的是背後沿承數百年來衛理宗的思想傳統:「連結觀」(connectionalism)。此一思想不僅標誌著「衛理精神」的獨特性,也成為衛理宗實踐基督信仰的主要依據。自約翰衛斯理以降,連結(connection)的意涵遠超過現代社會當中的組織、機構、或是層層分級的概念,它更包含著牧養的視野、宣教原則、守約等重要的神學意涵。在約翰衛斯理的用法當中,「連結」包含三層意思:會友、會社、與牧職人員或宣教者的「連結」。最初主要是出於宣教與傳道上的需求,隨著教會時空的演變,漸漸發展出獨屬衛理宗的「連結觀」。
與宗派精神聯結
首先,「連結觀」是我們宗派身分認同宣言,成為一位衛理宗的信徒,意味著認同約翰衛斯理,以及後繼使徒在信仰生活上監督權威。這其中還包括當吟唱屬於我們的詩歌、接受衛理法規、閱讀衛理文章、以及熟悉關於衛理宗的歷史。簡言之,就是要認同衛理宗對福音見證的工作,確實是一種充分且恰當的表達方式,同時也了解現世乃為上主恩典所罩之地,從而藉由班會(class)、會社( society)、與議會(conference)的途徑,將上主的子女緊密的「連結」起來。這種「連結」,絕非僅僅是組織上的結合,更蘊涵著是一種教會觀(an ecclesial vision)。
與眾信徒聯結
其次,「連結」是源於宣教與傳道上的需求,旨在建立會友、會社、與牧者間的聯繫。這是一種人際間的聯繫(interpersonal connection),而非組織上的聯繫。無論從小組、班會、乃至於議會,其目的都在於使人與人之間能夠面對面,產生實質的互動。約翰衛斯理提到:「基督宗教主要是一個社會性的宗教,想要將它轉為獨居者的宗教,結果只會將其摧毀,若沒有會社,沒有與其他人生活與交談,我們的宗教是無法存在與延續」。
第三、人際關係的「連結」,應當超越「在地化」(localization)的侷限。約翰衛斯強調: 「全世界的衛理信徒都是一體」,信徒之間的「連結」沒有界線,藉由福音的聯繫,所有組織上的藩籬都應當被跨越。換言之,教會工作不應受到組織型態、地域、階層等任何世俗分類系統(categorical system)所阻隔,所有的衛理信徒都當因著福音的緣故而「連結」成一體,不因為老少、富貧、智愚而有所割裂。 約翰衛斯理的「連結」觀,不僅提醒我們莫落入當前台灣社會各種「在地主義」的「泥淖」,同時也不忘與各地衛理信徒互通聯繫。
藉由立約與上主聯結
第四、透過「連結」實踐信仰的「責任」(accountability),以及與上帝立約的承諾 (covenant commitment)。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方式的聯繫,無論是透過班會、會社、或是議會,其目的不在社會情感的維繫,而是要避免靈性與信仰上的疏誤,藉由信仰關係的「連結」,幫助彼此在信念、禱告、順服等等的功課上,不斷的見證並宣揚上主的福音。這樣的「連結」便是一種「團契」關係,而這般的信徒關係也正體現我們對於上主立約上的順服。
連結觀與現代社會
毫無疑問的,現代的組織機構(如小組型的牧區),是以強調(效率)為主要原則,藉由層級的分工,以達成各種「業績」的目標。「連結」則強調:對於追求基督信仰的信徒,必須提供牧養上的關顧,以使其人格在「聖潔」(holiness)上成長。 換言之,在教會的工作上,只追求人數在「量」上的增加,絕非衛理傳統的特色。相反的,對於信徒在信仰品質上提升,才是衛理精神的獨到之處。由此可見,這種現代組織的概念,不僅遮掩了衛理傳統中「連結」真義,也極可能傷害基督信仰的宣揚與實踐,也無怪乎韋伯(Max Webber)指出,當進入一個科層組織的社會後,人類只問效率,不問意義,最終流成為「沒有靈魂的專家,沒有心靈的享樂主義者」 。
值得注意的是教會歷史學者Russell E. Richey在他對衛理宗的歷史的分類中,最近的階段稱之為post-corporate connectionalism,這段時期的連結實踐時以《門徒》、及「以馬忤斯之旅」 等活動,作為連結的方案programme。無獨有偶的是去年在西馬檳城所舉行的第五屆華宣大會的大會宣言中,也提到了各華人年議會,也要以《門徒》、「以馬忤斯之旅」、「立約門徒」等作為今後發展的基督教教育方案。
其實在香港或其他的華人年議會中,都不同程度地顯露了這種連結的精神。在香港處了極力推行這種《門徒》、「立約門徒」及「以馬忤斯之旅」等衛理宗自身發展出來的教育方案外。在宣教上更以著名的鐵三角的策略,保持宗派在宣教及機構上的連結,所謂鐵三角政策就是教會、社工中心、學校三方面在宣教行動上的連結,當教會要開拓一個新的社區佈道所或堂會時,就是同時設立上述堂會、社工中心及學校,因為在制度上的連結,很快地可以在其他牧區或聯區,調派社工、教師、會友家庭作為新牧區的基礎,由於制度、造就等理念早有連結性,所以很快就能進入狀況。
結論
過去十多年來,台灣教會界急急於數量上的增長,各式的增長運動興起,這些增長運動,除了空泛的口號與激勵人的數字外,似乎完全沒有任何實質的內容。在此風潮中,本會在宣教策略上亦受影響,重視宣教的技術面,強調抬面上的數字,忽略了衛理宗教會在各方面連結的建立。
例如多年來我們將新進的傳道,甚至對衛理宗的傳統一無所悉,在沒有任何具體的評估與策略的情況下,如許多的開拓計畫書,其中開拓的理由千篇一律,當地有多少人口,只有幾間教會,所以需要設置佈道點等,然後就派往一個完全沒有基本會友的地方開拓,這樣的教會極不容易建立,即使建立了也與原來的教會沒有進一步的關係。
如此造成的結果是,我們名單上教會的數量是增加了,但是新成立的佈道點都是在經濟規模之下,難以發揮福音整體的見證。此外,各堂會間也沒有相互的「連結」,以致牧者間的循環調派也出現問題,新舊牧者有交接但無法銜接。造成教會在資源與時間上互相抵消。
所以在上述情況惡化之前,衛理宗教會精神的重建,放棄短視的開拓計畫,進而建立聯區、堂會、信徒、牧者以及宣教上的連結。這是一項非常細緻,需要耐心,以及刻不容緩的工作。